随着气温持续回升,皖东地区拉开了春耕生产大幕。安徽省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农场主张建昌正驾驭着农机在田地里驰骋,一片片土地翻出新泥,一粒粒种子撒入希望的土地。
“今年又新添了不少农机,有了这些‘铁牲口’,咱种庄稼更轻松了?!闭沤ú艉炅恋厮?,“开春了,马上就要大干一??!”
张建昌夫妇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2009年3月开始,他们创办家庭农场,在桥湾社区、先后流转了52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近年,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保持在1300斤和1100斤以上,加上农机服务,年纯收入超过了200多万元。今年初,他们的家庭农场入选第二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赶着铁牛奔“富路”。张建昌夫妇原来在外务工经商,赚了一些辛苦钱,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2009年3月,两口子返乡创业?!暗笔保磐逡恍┐迕褚У惫と?,没有时间种田,要把家里的承包地流转出去,我和老婆一合计,以650元/亩的费用,流转了326亩农田,全部用来种植水稻和小麦?!?
可是,满怀创业热情的张建昌夫妇,很快就遭遇到现实的冷雨。当年秋后一算账,他们并没赚到钱:麦稻两季亩产2250余斤,才卖了2400余元,除去流转金和其他投入的成本,剩下500来元,几百亩地一年才赚10来万元,比在外务工经商差多了。
张建昌夫妇没有就此放弃。他们意识到,要想增加种粮效益,首先要降低成本?!八闩痰猛咐锎?,田还得往巧里种。”
请人工和农机的费用是种地成本的一个大头。“这块费用每亩有350元,必须减下来!”从2010年起,张建昌夫妇与人合伙成立天长市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200多万余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具。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大,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以育秧、抛秧、插秧和点播等环节为例,都实现了机械化,我们还在插秧机上加装了侧深施肥和除草剂喷施装置,一机三用,减少了作业程序,提高作业效率?!闭沤ú樯芩担缃?,丰仓机械种植合作社已拥有农机255台,除种好本社的农田外,还为附近种植户提供服务,每年收入360万元。
张建昌夫妇的家庭农场也随之受益。2014年,农场的种植规模增加到520亩,如今农场除农机和技术服务收入外,每年仅粮油种植收入就在55万元以上。
科学种田助“双增”。规模种田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程度不高的张建昌不放过任何一个农技培训的机会,除了参加本市及各农科院所组织的培训,他还与南京农大、安徽农大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技术支持。在多年的农事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地有名的“农科土专家”。
以前,大田育秧费时费力,秧苗质量也参差不齐。2017年,在农科专家指导下,张建昌开始运用稻种印刷技术。他介绍说,采用稻种印刷技术,不仅减少了用种量和用工量,还提高了秧苗整体质量。“用种量减少,每亩可以节约种子成本50元?!?
在施肥方面,张建昌实施了侧深施肥和缓控释肥技术,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节约了用肥成本,“缓控释肥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只使用一次,就可以达到以往多次施肥的效果,减少了肥料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张建昌还将农场烘干房的废弃物,即将小麦、水稻烘干时,产生一些谷壳、谷物尘粒及秸杆末梢等渣滓,对其进行高温发酵处理,制成育秧有基质,除满足农场需求外,并以成本价出售给周边种植大户和农户使用,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每年还为农场节约育秧成本2.5万元。
种田不能蛮干。张建昌善于琢磨,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传统种田年代,农民习惯大水漫灌,既浪费水资源,又不利于作物生长。张建昌采用了薄水栽插、浅水活棵、干式交替、适期烤田、活水到老和以水调肥、以水调气等肥水管理技术?!安捎谜庖患际鹾?,农场每年减少了3.5万立方的用水量,水稻植株更加健壮,病虫害也减少了,节约了1.5万元防治成本?!闭沤ú樯芩?。
技术服务富乡邻。除了种好自家的农田,张建昌没有忘记作为市政协常委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帮助本村和附近的种植户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许多种植户都把他当作老师,有问题就向他请教,学习他的种植模式。去年秋冬交季,因长时间阴雨,当地很多种植大户没有及时播种小麦,准备栽插早秧,张建昌知道后,马上和种植大户勾通,讲明栽插过早的危害,及时劝阻了他们。一名种植大户说:“要不是张老板及时出手,今年我可能要颗粒无收了?!?
2019年春季育秧,当地遭遇连阴雨低温天气,造成许多农户大面积机育、插秧不出苗。他实地查看,发现是因“三沟”不配套,即墒够、腰沟、围沟互不配套循环,排水不畅造成秧田长时间积水,种子吸氧困难,他开出清沟沥水、增加苗床土壤透气性的“处方”,并通过市种田大户微信群提供处理方案,避免因特殊气候造成无秧栽插面积近16万亩。
近年来,张建昌农场先后被天长和滁州市评为“示范家庭农场”。张建昌摸索出的一些种田技术在天长市得到了推广?!八玖舾卟缧÷竺飧醪ゼ际酢币言谌?6个镇、街道174个村社全面推广,帮助种植户解决了小麦出苗难、冬季易冻死等难题,提高了小麦产量。他手把手指导农户使用机械化育、插秧和机械穴点播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种植效率。特别是在他带动和推动下,稻种印刷技术在天长的应用面积达到了12万余亩,每亩减少种子成本50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范正磊 尤春东 宣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