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万寿镇张安村殷晓玲一家是个和睦温馨,尊老爱幼,与邻里团结融洽的家庭。丈夫郭夕池作为教师,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业绩突出;妻子殷晓玲能体会丈夫工作的不易,在家里任劳任怨、做家务、带孩子、照顾老人。夫妻二人在外勤勉敬业,在内互相包容,二人风风雨雨二十多年,从未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斗嘴。他们的小家庭更是成为朋友、同学乐于聚会的温馨场所,是亲戚朋友心目中的一对模范夫妻。该家庭于2022年荣获滁州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兢兢业业,互为后盾
作为村“两委”的一员,殷晓玲一贯坚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待人接物热情周到,积极参与爱心捐款,救助弱势群体,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疫情期间,殷晓玲积极响应动员,迅速进入战斗,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在村民群众都闭门不敢外出时,她始终在村落间“逆行”,充分利用大喇叭、小广播循环播报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在微信群发布相关宣传信息,在居民家门口张贴防疫宣传单,大力营造疫情防控氛围,稳定群众情绪。她连续十几天没有回家,每天从清晨5点忙到深夜11点,饿了就吃点泡面饼干,渴了就喝矿泉水,晚上就在办公室打个地铺睡觉,她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而她的丈夫郭夕池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对待工作和家庭能做到协调兼顾。作为妻子坚实的后盾,他一手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老人、养育子女,承担起家庭各项家务活,经常将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村委会,对妻子的工作表示全力支持,让妻子没有后顾之忧。
淡泊名利,坚守新风
殷晓玲一家以“真诚待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为家风家训。殷晓玲与丈夫郭夕池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他们一家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孩子满月酒、周岁宴,老人生日宴等喜事从不大操大办,只是简单请家里人吃个饭庆祝一下。夫妻二人还经常教育两个儿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她们的教育下,孩子们衣着朴实大方,不追求名牌时髦,不盲目攀比,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了以言行影响儿子,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夫妻俩从不玩牌赌博,不搞封建迷信,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时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
孝敬老人,婆媳情深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殷晓玲的家中表现得细致入微、堪称模范。有一次殷晓玲的婆婆外出意外跌伤,需要连续卧床休养半年。在这期间,殷晓玲兼顾工作和家庭,热心、耐心侍奉婆婆,一日三餐都亲自做好喂婆婆吃,每天为婆婆擦洗身体,每隔几天就为婆婆换床单被罩,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她处处做到为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与婆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婆婆逢人便说“只要半天听不到媳妇说话,看不到媳妇的影子,心里就有些牵挂,就好像身边少了什么人似的。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逢年过节,夫妻两人总是提前回外县的老家去看望父母的老亲故友,并热情接待各处老亲们的来访,受到父母老亲故友们的一致夸赞。
团结邻里,热心助人
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之间,那么这种爱还只是一种狭隘的爱,可殷晓玲一家却把这种爱、这种情延续在亲朋邻里、单位同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不管谁家有困难,殷晓玲一家人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同村村民陈思芬的丈夫和儿子都不幸患上了尿毒症,每周要到医院做三次透析治疗,高昂的医药费和看不到头的治疗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生活十分拮据。殷晓玲了解情况后十分同情,经常带着自己种的蔬菜去看望他们,并积极帮助他们寻求外界帮助、募捐善款,还跑上跑下为他们申请到了政府救助,极大地缓解了陈思芬一家的经济困难,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其他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温馨的家庭,是幸福的源泉,更是幸福的港湾。殷晓玲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沈连娟 殷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