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天长市铜城镇余庄村村民李海林的农家小院里,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正在进行。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没有铺张浪费的流水席,更没有令人窒息的高彩礼。儿子李伟与儿媳张晓雯在亲友的真挚祝福中许下相守承诺,大家围坐一堂,话语间满是对新人的美好期许,无人再执着于排场大小和豪华与否。

“搁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想都不敢想。”余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张润秋的感慨,道出了铜城镇婚俗的巨大变迁。此前村里有户人家办婚礼,单是彩礼就花了28万元,还摆了50桌酒席,婚后小两口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争吵不断,结婚不到一年便分道扬镳。“那时候大家都被‘面子’绑架,谁家办事排场小,在村里都抬不起头。”张润秋的话,道出了曾经的陈规陋习下,村民对于高额彩礼的无奈。
这场深刻的风气变革,源于铜城镇对移风易俗的坚定推进。近年来,铜城镇党委、政府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在全镇21个村(社区)全面搭建红白理事会组织体系。理事会成员精心遴选,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热心公益的老教师及村民代表组成,他们不仅作风正派,更懂乡情、知民意。同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定《村规民约》中婚丧事操办的具体标准,从彩礼数额、宴席规模,到烟酒档次、仪式时长,都作出引导性限制,既为村民减轻经济负担,也为人情往来“松绑”,向陈规陋习果断“亮剑”。
理事会刚成立时,阻力不小,推行之路并不顺畅。“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凭啥你们说改就改?”“我家条件好,想大办庆祝,轮得到你们管?”……面对村民的质疑与抵触,理事会成员没有退缩。他们挨家挨户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讲道理、算经济账,还结合身边案例讲述新风尚的好处。同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 “事前介入、事中服务、事后回访” 的闭环流程。不仅在操办标准上“踩刹车”,更在实际需求上“加油门”,帮村民联系性价比高的饭店,推荐简约又不失仪式感的婚庆司仪,组织热心村民搭把手,还亲自帮忙主持婚丧仪式,让简办新办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如今,红白事简办新办在铜城镇已蔚然成风。
数据是最具效力的证明。自红白理事会全面运作以来,铜城镇红白事平均支出下降70%,村民“人情债”负担减轻65%。更令人欣喜的是,新风尚催生出新气象:邻里间的关系更和谐了,因彩礼、酒席引发的家庭矛盾显著减少,文明节俭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
“红白理事会,不仅‘理’顺了人情世故,‘理’清了陈规陋习,‘理’出了文明新风,更‘理’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乡村治理的新效能。”铜城镇党委宣传委员坦言,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下一步,镇里将持续深化红白理事会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创新宣传服务方式,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力量。
夕阳西下,铜城镇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或散步聊天,或跟着音乐健身跳舞。不远处的红白理事会宣传栏前,几位老人正凑在一起,认真讨论新修订的《红白事操办标准》。新时代的乡村文明新风,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将会滋养千家万户,也为铜城镇的未来绘就了更美好的图景。(胡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