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炔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郑集镇:沉浸式“重走长征路” 让基层思政课“活”起来
来源: 天长文明网 时间: 2025-11-06

字体大小 [ ] 打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清晨的阳光洒进天长市郑集镇678乡愁记忆馆的庭院,20余名身着蓝色红军服的青少年齐声朗诵,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古朴的建筑间回响。一场以“忆长征峥嵘 寻乡愁根脉”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课,正悄然打破传统课堂的“围墙”,让思政教育从“黑板上的道理”变成“可触摸的历史”。

  在“遵义会议”互动环节,指挥员展开泛黄的长征路线图,引导孩子们团队协作,将象征红军主力的网球安全送达“遵义”点位。“地图上的孔洞就像当年红军遇到的难关,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完成这次‘转折’。”起初,网球屡屡滑落,孩子们在挫折中摸索方法,自发分工协作——高个子固定地图角度,细心者紧盯轨迹,沉稳者把控力度。当网球稳稳落在标记处时,庭院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孩子们在协作中深刻体悟了历史转折的艰辛与团队智慧的力量。
  随后的体验环节更加深入:“穿越火线”中,孩子们匍匐前行,感受隐蔽行军的紧张;“四渡赤水”里,他们稳健通过窄道,领略声东击西的智慧;“飞夺泸定桥”上,小小身影奋力攀越绳索,体会突破天险的勇毅。一位刚完成攀爬的孩子攥着通红的手心,眼神明亮地说:“手和背虽然磨得有点疼,但一想到红军叔叔昼夜奔袭240里,这点苦算啥!”
  当胜利的旗帜在“会师点”高高飘扬,当最后一名“小红军”抵达终点与队伍紧紧相拥,家长和志愿者的掌声经久不息。这场持续2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以前课本里的‘长征’是文字,今天亲身体验后,才真正懂了‘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含义。”带队老师深有感触。不少家长也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翻出《长征的故事》绘本,争当“红色讲解员”,这种“体验一次、影响长久”的教育效果,正是郑集镇探索思政教育创新的初衷。
  这场让青少年直呼“过瘾”的活动,是郑集镇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坚持“贴近青少年、扎根乡土情”的原则,打造了系列特色活动:“童心向党庆七一”中,孩子们用彩笔绘制“我心中的祖国”;“小手巧制红军包”里,青年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缝制布包,讲述革命故事;“书香铸魂育新苗”推动红色书籍共读,让静态知识活起来;“光影铸魂润初心”通过红展播,邀请老党员现场讲述,让历史更有温度;“童心共筑航天梦”中组织孩子们动手拼搭火箭模型,在一拼一搭间感受我国航天伟力。截至目前,系列活动已覆盖市内多所中小学,吸引千余名青少年参与,逐步构建起“价值引领、实践赋能、精神铸魂”的育人新格局。
  着眼于红色教育的长效化、本土化,郑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将持续深化“书香护苗”工程,构建学校、村(社区)、农家书屋“三位一体”协同平台,通过“红色书籍漂流”“亲子共读”等活动,并在每个农家书屋设立“红色图书角”,让红色阅读触手可及;着力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包”,深挖乡愁记忆馆、镇历史文化展览馆等资源,设计“一馆一主题、一线一故事”研学路线,将农耕文化体验与“红军帮老乡种地”的故事相结合,让研学既有“红色味”,又有“泥土香”;创新推出“红色剧本游”,结合郑集镇红色故事编写《小镇红韵》等剧本,让青少年在实景演绎中扮演“小红军”“支前群众”,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被动听讲”向“主动体验”深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行走是最好的阅读方式。郑集镇正用一个个“实景课堂”,让红色基因在乡土大地上生根发芽,在青少年的亲身体验中代代相传。(闵家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张家口市| 洪洞县| 山东省| 旬阳县| 永仁县| 通城县| 府谷县| 崇义县| 仲巴县| 芦溪县| 胶州市| 东阿县| 光泽县| 彰武县| 柘荣县| 靖宇县| 阿瓦提县| 大兴区| 东安县| 黄冈市| 友谊县| 肥西县| 普格县| 定南县| 沁阳市| 大埔区| 西丰县| 图木舒克市| 二连浩特市| 天等县| 雷山县| 怀来县| 桦川县| 潜江市| 隆林| 邢台市| 玉龙| 肥城市| 资阳市|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