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天长市各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热潮却持续升温。身着统一标识的志愿者们穿梭于楼宇之间,趁着居民居家时段登门入户,递上宣传资料、细致讲解分类知识,用“面对面”的贴心服务,点燃了全民参与环保的热情。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全国垃圾分类县级试点城市,该市以“志愿者+”模式为核心,通过强化培训、示范引领、闭环运转、云端传播等多元举措,持续加大入户宣教力度,让垃圾分类理念深植人心,推动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专业赋能强根基,入户宣教有力度

“做好入户宣教,专业是第一底气。”为打造一支懂政策、善沟通、优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天长市精准发力,分步推进专项培训。首期垃圾分类业务培训集结200余名核心志愿者及全市150余个物业小区管理人员,筑牢工作组织基础;第二期专项培训紧锣密鼓跟进,聚焦入户沟通技巧、分类标准答疑等实用技能开展强化训练,并创新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从源头保障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同时,通过与公益协作单位签约,构建“政社联动”多元协作新格局,为入户宣教注入充沛的专业资源与社会支持,让每一次敲门都更具说服力。
示范引领促转变,宣教方法显成效

自11月4日起,经过系统化培训的志愿者们手持统一制作的“天长市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工作证”,以滨湖城、金园华庭等小区为起点,开展风雨无阻的“敲门行动”,将《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与垃圾分类知识精准送达每一户家庭。在宣讲过程中,该市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服务者”转变。截至目前,已走访宣传4454户家庭中,有263户家庭主动申请成为“垃圾分类示范户”,其中162个家庭更是签约小区志愿岗位,化身邻里间的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
“以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听志愿者讲解后才知道,做好分类既能保护环境,还能变废为宝。申请成为示范户,既能在家教孩子学会分类、培养环保意识,还能在家门口参与志愿服务,真是一举多得!”刚完成示范户登记的居民老张感慨道。这种“志愿者宣讲+示范户带动”的双向联动模式,让示范户成为志愿者的后备储备力量,志愿者化身示范户的推广先锋,构建起自我造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垃圾分类创新机制,让入户宣教形成“一人带动一户、一户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
闭环运转+云端传播,宣教手段全覆盖

线下入户如火如荼,线上传播同步发力。该市创新构建“线下敲门+云端联动”的宣教体系,让垃圾分类知识突破时空限制。志愿者们将每日入户工作日常整理成鲜活短视频,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广泛分享,记录讲解瞬间、普及分类技巧,实现入户行动的线上二次传播与“爱心裂变”,同时,专门制作系列访谈节目,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进行了专业解读。截至目前,相关入户宣传视频累计播放量及访谈收听量已突破4万人次,以真实画面与声音传递志愿温度,潜移默化中唤醒市民责任意识。该市正逐步形成“招募-培训-上岗-反哺加入”的良性闭环:核心志愿者经培训后开展入户宣教,示范户在参与中积累经验,进而加入志愿队伍反哺社区,让志愿力量循环壮大、动能持续释放,更是让垃圾分类成为邻里间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觉行动。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入户宣教举措,推动天长市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参与度显著提升。曾经的“嫌麻烦”变成如今的“主动做”,越来越多的家庭自觉规范分类行为,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志愿队伍,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
垃圾分类非一日之功,贵在久久为功。下一步,该市将继续乘着垃圾分类全国试点县的东风,联动社会工作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团市委、教体局等多方力量,持续深化“志愿者+”模式,不断壮大志愿队伍、创新宣传形式、完善激励机制,让入户宣教常态化、长效化。(田学军 魏纪兵)